close
雖說海角七號讓魏導可以避免掉進台灣電影沒人看的結局,
我覺得,台灣電影沒人看是導演自找的,
不要罵我不愛台灣,只是我覺得很多電影好像都是導演拼命拍片,拼命在國外得獎,
然後在台灣票房黯淡,台灣電影台灣人不看、台灣人不捧場,反而老外才懂台灣電影?
還真的是見鬼了。
簡單一句,導演非常珍惜拍片機會,所以把想說的大道理全部畢其功於一役,深怕拍完那部電影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拍片,也真的是一部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藝術片當然有其市場,可是台灣電影在前幾年,幾乎就像是藝術片的代名詞「愛情萬歲、河流、忠仔、一隻鳥仔哮救救、黑眼圈。」等等。幾乎每一部都可以在國外得獎,可是幾乎每一部都沒人看。(黑眼圈我還幫忙賣票咧,可惜要看的人不多,而且,我有走進電影院看喔)
不過,最近的導演們好像都慢慢的發現,說了太多沉重的大道理,陸陸續續,許多令人感動的電影/喜劇也出來了,例如之前的國士無雙,雖然是部沒有拍的太完整的喜劇(裡面還有阿部力喔,當時戲裡面叫做李幼冬,當時一直在想,這個男生長的很有木村的味道哪),不過我還是走進戲院給他捧場看戲。
練習曲,九降風,到現在的海角七號,不見得每一部我都看過,可是我看過的每一部台灣電影,我可都是走進戲院買票看的,(海角七號例外,因為賣太好,我在等二輪)。
記得在海角七號上映之前,就很期待一部電影「塞德克巴萊」,說的是莫那魯道的故事,跟霧社事件有關係的一個故事,(公視曾經製播過,由田麗主演的風中緋櫻,也是在講霧社事件),不過那一部電影一直沒有拍完的原因是因為導演光是拍了五分鐘的片段,就把爭取來的輔導金200多萬,全部花光光了。所以,沒有錢可以繼續拍下去,加上之前國片給人的印象始終就是賠錢貨,所以也一直爭取不到資金。
幸好海角七號大賣,我應該可以看到「塞德克巴萊」上映啦。


MIT台灣誌片段
當年的樣板蕃民(花岡一郎和花崗次郎,受日本教育,但是面對培育他們的日本人和祖靈之間,一邊有恩,一邊有情,到最後,唯有以死相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